取消预约|注册
返回首页

医院新闻

预约挂号

科室查询

请选择科室

    医生查询

    请选择医生

    【信息时报】他的发明让心脏缝合手术省时2/3

    临床医生爱发明 患者受益
    2018-08-20 08:11

    □专栏统筹 信息时报记者 张秀丽

    专栏撰写 信息时报记者 廖温勃 谢菁菁 张秀丽 通讯员 梁修飞 高龙 吴佳仪

    今天是我国首个医师节,社会组织、民众甚至医师们将会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对这一职业的敬意和祝福。连日来,《信息时报》持续关注医生的临床发明,这些发明或有益于患者,或有助于诊疗效果的提升。本期,记者将继续带读者了解“放大镜药瓶”“带线瓣膜”“舒适产床”等发明的背后故事。

    发明物:产床

    改造传统产床 现在已出“第三版”

    广州总医院157分院妇儿中心主任郭会平从医已经48年。在长期临床工作中,郭会平敏锐地发现,市面上正在使用的普通产床对于接生乃至难产的孕妇来说有些“不够便捷”,在设计上有些地方可以改进。

    “产妇使用传统产床时,将双腿骑跨在脚蹬上,难以用力,同时也容易造成腿部血液流通不畅。很多产妇生产结束后都会双腿麻痹。”她还注意到,产床所配套的接生板过于短小,往往需要在生产时加设手术台板,因此造成医生及助产士只能在产妇侧面进行工作,对于肩难产(新生儿头部出来后肩膀卡在盆骨前处)的新生儿来说增加了生产困难,不好发力。同时,助产士还需注意新生儿出生时有摔落的风险。

    如何减轻孕妇负担?更加方便医生操作?如何进一步保障安全?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她萌生了自己设计产床的想法。2010年,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了生产产床的医疗器械厂商,她当即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经过多次学习和设计,制作出了第一张新型产床的图纸,在与厂商反复沟通后将第一版新型产床正式投产。

    这款新型产床将传统产床的脚蹬改为倚靠式,避免产妇腿部因长时间固定造成麻痹;同时改进床侧扶手,将扶手与脚蹬相连,使产妇在用力时双脚均能一同发力,让生产过程更加顺畅。最后,还对接生板进行了加长,从以前的30厘米左右增长至45厘米,方便医生以正身位进行操作,不需额外加设手术台板,也避免新生儿有摔落的风险。

    新型产床面世后当即受到市场的热捧。2015年,第一版新型产床“一种肩难产床”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郭会平继续改进产床。据介绍,最新的第三版新型产床,基于活动的脚蹬,在产妇出现肩难产时能够直接由一名助产士调整体位(产妇双膝上举,臀抬高),由平产体位改动为难产体位,而传统产床则需要两名助产士帮助压腿,这无疑给人手紧张的妇产科在每台手术中解放出了2~3个宝贵的人力资源。

    “如今在鼓励顺产的同时,相应的难产发生率也会上升,我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轻痛苦,也方便医生能够更好地帮助产妇。”郭会平说。

    发明物:带放大镜的药瓶

    药瓶自带放大镜 方便老人阅读说明

    “医生不能光治病,还要力所能及地尽力解决病人的其他问题。”这是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李爱民院长的口头禅。

    3年前,李爱民院长兼任肝病科主任。有一次查房,他正给10余名学生讲解56岁患者的诊疗情况,恰巧护士发药来到病房,将分装好的口服药发给患者。患者接过药片,一边拿起水杯一边嘀咕:“人老就不中用啦,幸亏医院有这些姑娘帮忙分药,要是在家,药瓶上的字一个也看不清,吃错了也没人知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爱民忙完上午的临床工作后,就把自己关在医生值班室里。40分钟后,他拿着4张画满图案的A4纸走了出来。半年内,一种带着“可旋转放大镜的药瓶”实用新型专利诞生。

    李爱民介绍,为了便于日常存放与携带,药瓶体积一般较小或适中,附于药瓶瓶身上的说明书受瓶身体表面积的局限,造成说明书精简化或字体缩小化的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阅读说明书的难度。自带旋转放大镜的药瓶不仅可通过凸面镜的放大功能,放大所要阅读的文字,大大提高患者的阅读效果,而且凸面镜的可旋转式设计,使之可旋至瓶身的全程外周。

    李爱民坦言,该项专利尚不能完全解决老年患者无法清晰阅读药品说明书的难题,尤其在特小号药瓶上,即使有放大功能,其效果也有限。但他认为,接下来可在三维立体呈现技术上解决现有的不足。

    发明物:带线瓣膜、半环可调控机械瓣

    心脏瓣膜自带缝线

    手术缝合快20分钟

    不少网友都知道广州有一位网红科普医生王文林。不过,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位爱搞发明的医生,已获得国家专利50项。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王文林从医27年。工作中,他发现医生在缝合心脏和瓣膜的时候需要花不少时间,因为既要缝合心脏,又要缝合瓣膜,缝线还可能会打结拖延时间。做这项手术时,患者的心脏处于停跳状态,医生必须分秒必争,不能在缝线上耗费太多时间。

    王文林琢磨了很久,最后发明了一个带缝线瓣膜。这样瓣膜上的线已经缝好,医生只需要缝合心脏部位就可以了。“使用带缝线瓣膜,可以让医生的缝合时间从半个小时缩短到10分钟。而且缝线也不会绕线,缝合口非常整齐。”王文林介绍,这一发明已拿到了国家专利,未来应用于临床,将给做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带来福音。

    在心脏手术中,“瓣膜长不大”的难题也困扰着外科医生。比如,一名需要“补心”的患儿年幼时做手术放入15毫米的瓣膜,等他长大后还要置换成20毫米的瓣膜,这意味着孩子要做两次手术。为此,王文林日夜思索。他自己动手做实验做研制,发明了一个半环可调控机械瓣,这种新型瓣膜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瓣膜本身可以调节口径,无需二次手术置换。

    官方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健康咨询热线
    琶洲院区:020-89168066
    民航院区:020-28286666
    15.625ms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技术支持:39健康网
    备案号:粤ICP备19109196号-1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路466号大院 邮政编码:510317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