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举行急诊新病区启用仪式。作为全省首个构建“院前急救-急诊门诊-EICU-急诊病房”四位一体功能高度集成的急诊急救病区,其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该院在急危重症救治、公共卫生应急等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将为区域群众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急诊急救服务,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处置能力。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观明,党委副书记、院长瞿红鹰,党委委员、副院长杨卫国,党委委员、副院长齐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急诊医学部医护代表出席活动。 亮点一:分层分区立体垂直管理 省二医急诊新病区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科学规划为三层,形成“分层分区、功能集成”的立体垂直管理。一楼集中设置了急诊门诊(诊室),配备抢救室、留观室、动物致伤门诊(含疫苗接种中心)、采血中心和数智化复合手术室;二楼为EICU病房(急诊重症监护病房),设置了12张床位;三楼设置为急诊病房(含30张床位)、急诊办公区和急救科普直播间。省二医创新实施的“分层分区立体垂直管理”模式,确保了新病区的各个区域功能定位明确,流程管理有序开展。 与传统的医院急诊平面化布局功能分散、患者跨区转运的模式相比,“分层分区立体垂直管理”模式无缝衔接“出诊-监护-住院”的全流程,让救治效率大幅提升。 亮点二:全流程优化管理 急诊新病区启用后,严重创伤、危急心脑血管病、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等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可在急诊科内完成从快速评估、紧急抢救、急诊手术、术后监护、病区康复到出院随访的全流程处置。无论是动物致伤暴露后的规范处置、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快速救治,还是急危重症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急诊新病区以“一站式”服务理念重构急危重症患者的就医流程,让群众感受到“更近、更快、更暖”的急诊急救服务。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唐柚青介绍,医院已建成规范化“五大中心”,目前运行良好,通过定期举行质量分析会、典型病例讨论会和联合例会,在全院范围开展常态化质控,进一步降低了院内绿色通道各环节衔接的时间延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伤残率。 亮点三:全功能集成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省二医急诊新病区构建了全省首个“四位一体”功能集成急诊学科体系。在启用仪式上,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观明表示,新病区实现了“院前急救-急诊门诊-EICU-急诊病房”的功能集成,推动学科发展从传统分散式救治向全链条、一体化模式升级,标志着急诊学科迈入了全新3.0时代。 新病区严格遵照国家发热门诊建设要求完成硬件配置与流程优化,实现“平时”作为急诊救治核心区,“战时”快速转换为传染病应急诊疗单元的功能切换,确保了救治资源的集中高效利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瞿红鹰表示,急诊新病区不仅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堡垒”,更是服务日常医疗需求的“民生工程”。 亮点四:高效统一处置系统 “以往急危重症患者需在多个科室间检查和转诊,容易导致错失黄金救治时间。”唐柚青表示,急诊新病区构建了高效统一的处置系统,实现了院前车载CT介入、快速处置、多学科诊疗、复合手术、ICU监护、病房康复在同一病区内完成。患者无需在多个科室间转诊,在急诊科即可完成“一站式”处置,为挽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亮点五: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急救体系 省二医急诊新病区启用后,将深度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建成数智化复合手术室和一体化急危重症救治中心,构建“大数据+人工智能”急救体系,实现急救设备、信息系统的深度整合。从患者院前接诊那一刻起,生命体征数据即可实时同步至救治团队,打破信息壁垒,变“病人等医生”为“医生等病人”,真正落实“上车即入院”,院前院内无缝衔接。 亮点六: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应急医学技术中心(基地) 依托广东省紧急医学救援指导中心,省二医急诊新病区作为实体化支撑平台,通过机制创新和实践突破,推动院前急救和突发事件医疗应急指挥调度的高效协同。 李观明党委书记表示,未来,省二医将进一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应急医学技术中心(基地),构建紧密型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四级创伤中心体系;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应急龙头学科体系,以现有优势学科为基础,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学科体系,构建对标世界一流湾区的应急龙头学科群;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应急信息技术体系,将人工智能医生及大健康管理平台引入紧急医学救援信息系统,全面提升紧急医学救援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准确性。 全省首个“四位一体”功能集成急诊体系在省二医投入使用,以分层分区立体垂直管理、流程优化、数智赋能等创新,实现急危重症“一站式”救治,兼顾日常诊疗与应急转换,完成急危重症救治的全流程优化和资源整合。未来,省二医还将通过建设大湾区应急医学技术中心,运用远程会诊、急救资源调度等技术手段,辐射带动广东省内周边地区医疗机构急救能力提升,为筑牢大湾区群众生命安全防线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