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防疫紧跟上,“中西合璧”不慌张

作者: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李诗韵

案例


一男性青年因肺炎入院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两周,症状明显减轻,各项实验室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在第15天,患者再次出现高热,最高体温达40℃,无其他症状。医生通过各种仔细检查,排除了感染和其他相关原因。通过观察发现,高热均发生在使用某种抗菌药物后。随后停用该药物,两天后,患者体温下降至正常。最后诊断为“药物热”。


临床上药物热并不少见,但由于缺乏标准的诊断方法,容易误诊。

下面,我们来拆解这个“很常见、易忽略”的陷阱。



What

什么是“药物热”?


药物热是由于使用某一种或多种药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指用药时出现、停药后消失,且经过仔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后未发现其他原因的发热。本质上是药物的一种不良反应。药物热通常是排除性诊断,排除其他发热原因如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或自身炎症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药物热发热的最高体温平均为38.5℃,患者虽然发热,但一般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



When

“药物热”在什么时候出现?


典型的药物热出现在用药后第7-10天,若以前接触过这次所用的药物,则常在用药后数小时内即出现发热。有报道的病例中,短至1小时,长至几个月。

所使用的药物不同,出现的时间也不同,如:

① 抗肿瘤药物引起的发热平均时间为6天;

② 抗菌药物的平均时间为7.8天;

③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平均为18.5天;

④ 心血管药物平均为44.5天。



Why

为什么会出现“药物热”?


药物热有多种机制,许多患者的发病机制不明。不过,大多数权威机构将药物相关发热原因分为5大类:

超敏反应

是药物热最常见原因。药物作为全抗原或半抗原与人体中蛋白结合并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后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几乎所有药物都能通过超敏反应引起发热,引起发热的时间也有长有短。

特异质反应

是一类异质性的药物性发热。这些反应包括不可预测的综合征和遗传性疾病,并与超敏反应现象有部分重叠。

药物药理作用的直接延伸反应

药物应用后体内病原体被杀死或者细胞裂解,释放出致热物质或细胞因子。最常见的是癌症化疗后出现的发热,一般见于化疗后3-4天,并可能持续1周或以上。

改变体温调节导致的发热

药物直接对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刺激或增加机体代谢,影响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体温升高通常由于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所致。

用药导致的发热

药物在制造或使用过程中混有致热源,如含有内毒素和外源性致热源及其他杂质等。最常见的是输液反应。



Which

哪些药物导致“药物热”?


大多数药物都可能引起药物热,包括:

1

抗微生物:

阿昔洛韦、两性霉素B、红霉素、氯霉素、呋喃妥因、异烟肼、米诺环素、利福平、链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氨苄西林、美洛西林、苯唑西林、青霉素、哌拉西林、头孢菌素类

抗肿瘤:

巯嘌呤、博来霉素、顺铂、阿糖胞苷 、柔红霉素、干扰素、L-天冬酰胺、长春新碱

2

3

心血管类:

安妥明、地尔硫卓、多巴酚丁胺、呋塞米、肝素、氢氯噻嗪、甲基多巴、普鲁卡因胺、奎尼丁、氨苯蝶呤

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西罗莫司

4

5

抗惊厥:

卡马西平、苯妥英钠

其他:

别嘌醇、西咪替丁、叶酸、碘、甲苯咪唑、甲氧氯普胺、丙硫氧嘧啶、前列腺素 E、利托君、柳氮磺胺吡啶、茶碱、甲状腺素、布洛芬、萘普生

6



How

如何处理 “药物热”?


临床上经常会使用到引发“药物热”的药物,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尽量避免选用高度怀疑的药物。临床工作中用药要指征明确,不可滥用药物。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静滴。

一旦怀疑为药物热,最有效的方法是停用或更换可疑药物,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通常先停用最有可能的致病药物,如果发热持续,再依次停用其他药物。停药后,除有可疑药物清除比较缓慢、与超敏反应相关的斑丘疹的药物热将持续存在数天至数周之外,大部分情况下体温在48-72h内发热可自行消退。

对高热患者可同时应用冰敷等方法物理降温。但患者如果对酒精过敏,则禁止使用酒精或以酒精为溶剂的药品擦拭。

特殊情况下,如在癌症、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过程中没有可替代药物。这个时候,可预防性的使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物和组胺受体拮抗剂来防止超敏反应的发生。


图片

总结

图片

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当患者病情得到改善,原感染已得到控制,体温趋于正常后再次出现高热现象。此时,未发现新感染或二重感染的证据(如白细胞总数未升高,无核左移,无其他感染病灶等),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性。当能确定发热和用药之间的关联性后,停用可疑药物,患者体温可自行恢复正常。当药物热的患者体温较高,或者伴有其他症状,应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如物理降温,补液加快排泄,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药品特别是抗菌药物的滥用。




-END-

文章图片部分来自网络,用于公益传播。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图片

本文为“PSM药盾公益”原创如需转载,请留言

审稿专家: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 邹国盛

图片

参考文献

[1] 黄承军、梁华、鄂桂香. 头孢曲松治疗肺部感染致药物热1例[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 v.13(34):156+162.

[2] 张晓云, 迪力夏提·艾尼瓦尔, 曹明雪,等. 药物热研究进展[J].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17(02):64-67.

[3] 李天晓, 蓝结, 黄开明,等. 抗菌药物相关药物热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C].第七次全国口腔药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8.

[4] 朱允和, 沈学远, 陈力,等. 浅谈药物热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18):226-227.

[5]周铎.抗菌药物相关性药物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医药导报,2015,34(01):50-52.

[6] Roush MK, Nelson KM. Understanding drug-induced febrile reactions. Am Pharm 1993; NS33:39.



更多 “安全用药” 好文章

关注 PSM药盾公益 查看

图片

药物热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