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先生(化名)和林先生(化名)均年过50,是两位患帕金森病6到8年的病人。随着病程发展,药物治疗效果越来越差。作为各自家庭的经济支柱,为了继续工作,冯先生和林先生不断增加服药的次数与剂量。虽然每天服用大量的帕金森药物,但服药后的缓解时间也越来越短。在无药效支撑的情况下,别说行走,就连从椅子上起来都十分困难,服药后药效仅能维持短短2个小时。
为了能够重新回到正常生活,冯先生和林先生来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功能神经病区就诊。经过全面评估,副主任医师王墨和副主任医师卢健军一致认为,两位患者已符合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的手术指征,需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为了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电极需要以零点几毫米的精度植入大脑特点的核团,为了提高手术安全性并减轻患者痛苦,省二医的DBS手术都是在全麻下进行。然而,全麻恰恰会抑制大脑核团放电,使得医师不容易判断电极的精度。为了克服这个困难,省二医DBS团队引入了AI分析电生理信号技术,结合机器人辅助电极植入以及术中通过AI辅助电生理监测,确保电极准确植入,可以很好地实现医生手术方案和术后程控理念。
最终,冯先生和林先生先后顺利完成了这个手术,术后几天发现自己已可以轻松行走,以前身体上的各种束缚都消失不见了,经过数次程控,冯先生和林先生目前都已顺利回归正常生活。卢建军副主任医师提醒他们,DBS术后仍需定期复诊,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刺激参数调整以及药物方案的调整。恰逢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两人专程返院进行程控调整,并参与了医院举办的帕金森病科普活动。
帕金森病是一种目前无法根治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达1.7%。患者经过药物治疗的“蜜月期”后,往往会出现包括剂末现象、异动症等诸多运动并发症。若这些并发症经药物调整后仍无法有效控制,医生建议及早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避免出现严重致残的并发症。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通过在对应大脑核团精准植入电极后进行神经调控,可有效改善结束“蜜月期”后的帕金森病症状。不同的神经核团,在治疗效果上会有所不同。例如,丘脑底核优势在于耗电量小,可以减少服用药量;苍白球内侧核则对服药后出现的异动效果很好。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春燕 通讯员 蒙彦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