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建出成果
2023年2月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
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
合作共建神经肿瘤病区
近日,广州的杨阿姨(化名)
在省二医神经肿瘤病区
完成脑室内Ommaya囊置入术
成功治疗恶性肿瘤脑膜转移
来自广州花都的杨阿姨,今年71岁。四年前,杨阿姨被确诊为右肺腺癌,并进行手术切除,术后经规范综合治疗,定期复查肺部病灶稳定。
本以为没什么事了,然而,2021年12月开始,杨阿姨开始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头痛、头晕、意识模糊等症状。去到医院检查,头颅MR提示右侧额部异常强化结节,右侧颞部、枕部软脑膜增厚,结合病史,考虑肿瘤转移。
为进一步寻求治疗,杨阿姨来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合作共建神经肿瘤病区。
经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神经肿瘤亚专业负责人崔润主治医师详细评估,并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肿瘤团队进行多学科讨论后,考虑杨阿姨未见明显原发病灶复发,脑膜转移需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治疗,为减少反复腰椎穿刺鞘注药物风险,同时参考最新《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2021版)》意见,建议杨阿姨植入Ommaya囊行脑室内给药治疗脑膜转移病灶。
近年来,随着肺癌发病率的上升,诊疗技术不断发展,使患者生存时间延长,肺癌脑转移的发生和诊断率也逐年升高。肺癌脑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黑色素瘤、乳腺癌、肾癌和结直肠癌,20%~65%的肺癌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脑转移,是脑转移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在非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中,肺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发生脑转移的风险分别为11%、6%和12%。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患者首次就诊时脑转移的发生率为10%。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勇介绍,脑恶性肿瘤转移的常见方式有脑膜转移、脑室播散、脑实质转移以及脊髓播散等。
“多发转移病灶无法通过手术切除,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是控制肿瘤播散灶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通过反复腰椎穿刺鞘内给药易发生穿刺部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同时颅高压是腰椎穿刺禁忌,这部分患者无法经腰穿鞘内给药治疗,转移播散病灶无法得到有效治疗。针对恶性肿瘤脑膜转移患者,脑室内置入Ommaya囊可使鞘内注射操作更便捷、安全。”张勇主任说。
Ommaya囊是Ommaya教授于1963年发明的一种脑室引流装置,由一个埋在头皮下的扁平状储液器和一根插入侧脑室前角的引流管相接而成。Ommaya囊最初的设计目的是进行侧脑室内持续给药治疗真菌性脑膜炎,因此当时被称作“储药囊”,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脑室内化疗。
对比腰椎穿刺鞘注,Ommaya囊注药操作更加安全、便捷,患者疼痛少,对患者条件要求低,耐受性好。同时可行经皮脑脊液引流,及时改善颅高压症状。药物随脑脊液的循环,可均匀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药物浓度可达到同等剂量经腰椎穿刺给药的10倍;且便于重复送检脑脊液,了解药物浓度及肿瘤指标的动态变化;有助于调整用药、疗效评价及评估预后。
听完张勇主任的解释,杨阿姨同意手术治疗。3月2日,手术在张勇主任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肿瘤团队陈正和教授合作下进行。
为保障Ommaya囊精准植入脑室,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刘佳文医师利用神经导航机器人系统制定精准术前计划,预先定位执行穿刺计划,标记最佳入颅点。根据入颅点设计微创手术切口,避免了反复调整穿刺角度而造成损伤,同时降低穿刺出血堵塞Ommaya囊的几率,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有效。
术中,神经导航机器人精准引导定位,一次性穿刺成功,手术也顺利完成,杨阿姨生命平稳。术后CT与术前计划融合可见Ommaya管植入位置精准匹配术前计划,无穿刺道出血等副损伤。
copyright © 2023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技术支持:39健康网
备案号:粤ICP备19109196号-1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路466号大院 邮政编码:510317